银行业漏洞带来灰色金融警示
     时间:2015-06-10 23:48:21

  近来不时发生储户巨额存款在银行离奇失踪事件、某银行前员工携巨款潜逃时间、银行员工私售飞单理财产品事件,而这背后多为正规金融体系内的银行员工与灰色金融领域瓜田李下的结果。一些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坐在电脑前进行资金配对生意,充当资金掮客,操纵担保性融资机构和各种以配资业务为主的投资公司,高进高出来“代客理财”。

  如最近十分火爆的股市配资,一些地方的“理财中心”大张旗鼓地进行配资业务,有的甚至挂出很显眼的条幅“抵押一套房,收入翻两番”。用房产做金融工具进行抵押融资配资,各种高利贷业务甚嚣尘上,如果遭遇市场剧烈波动,如创业板的调整,高杠杆模式下绷得过紧的债务链条就会瞬间断裂,相关人员跑路藏匿的事件就会发生。

  古今中外,高利贷名声不佳,作为寄生和罪恶的代名词,斥之臭名昭著并不过分。古时的高利贷者被称为“大耳窿”,因其放贷收息后,多数将银元之类塞在耳窿上,时日既久,把耳窿也撑大,故得名。其时主要设在街市档口,无论三教九流,肉案菜档,每遇周转不灵奢赌手痒时,便向“大耳窿”借钱,因债仔有档口每天要做生意,“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过去“大耳窿”放贷,奉行“九出十三归”,借钱一万,实给九千,还款时却要付一万三千。利息逐日起“钉”(利息),以复息计算,谓之“利叠利”。时日一久,借款者就被钉上了“棺材钉”,卖儿卖女亦难以救赎。

  而如今,一些银行员工在利益驱使下,利用信息不对称从事高进高出的高利贷业务,调查显示,有的地方月息竟高达一角甚至一角五,折合年利率120%,逾期按日按时加数倍罚息,其心之狠令人心惊肉跳,即便“黄世仁”在世恐也自叹弗如。

  小企业一旦卷入其中,犹如被套上绞索。今日之“大耳窿”,有新型融资业态甚至官方身份做保护,什么寄售行、典当行、投资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不一而足,表现出较强的集团化和组织化运作方式。这既是中国金融业一条臭不可闻的暗河,又是经济的毒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高利贷有过经典的论述:“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在它身上,使它虚弱不堪。……它只会使这种生产方式处于日益悲惨的境地,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使生产力萎缩,同时使这种悲惨的状态永久化。”

  灰色金融猖獗的背后,不仅使实体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危险,也累积着极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为方便中小企业融资,以民间资本为主,办起了不少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几个人合开个投资公司或担保公司,就像开家银行,一年赚几千万。

  在经济的下行周期中,水枯石出,过去流动性充裕掩盖的问题暴露无遗。人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表明,有89%的温州家庭(或个人)和56.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当地民间借贷容量达到560亿元。在央行不断收紧银根的背景下,民间借贷不论是规模还是利率都接近“疯狂”,让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眼红”,并向其渗透。一些经营者看出了其中的门道,拼凑点钱开家担保公司,验完资就把资金抽走,然后以高利息吸收社会公众资金放贷,用公众的钱玩空手套白狼的金钱游戏,赚了是他的,赔了他跑路。

  低进高出,尝到甜头后,胆子越做越大,以至于许多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沦为高利贷平台。杠杆率高达8-10倍,其业务规模疯狂膨化的同时,也无限地向社会释放风险。长时间违规经营,资金链断裂而诱发风险,必将祸及银行、政府财政担保体系和公众。

  从最近多个地方发生的灰色金融泡沫破灭事件来看,更大的问题在于,灰色金融已开始向正规银行体系渗透,两者之间没有严密的防火墙,利益驱动下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些银行员工长期在灰色金融地带游走,在泡沫中沉浮,甚至被吞噬。

  多个地方发生涉案的银行员工外逃或跳楼身亡事件。银行员工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让管理者也倍感焦虑。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沿海地区约有3万亿银行贷款流入民间借贷。而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表示,中国“影子银行”的存量保守估计应该在20万亿以上。天量的“影子银行”资金绕开信贷规模控制,逃避了监管视线,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毒药”。

  灰色金融猖獗,暴露出畸形的信贷分配体制下,中小企业日益艰难的融资困境,这也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存在的一个监管死角,大量的“货币渗漏”和“货币暗河”涌动着巨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

  现在,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不少实体经济加入到“钱生钱”的游戏中,大量银行贷款和公众资金卷入,既源源不断给高利贷市场补充血液,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饮鸩止渴的高利贷虽然能维持表面的繁荣,宛如一枝罂粟花,但本质是附着于健康经济体内的毒瘤,必须及时切割、定点清除,以防止恶性扩散和裂变

  资本的原始本性是逐利的, 金融业处在一个超级繁荣的周期中,灰色金融的泡沫向正规金融体系蔓延,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各种P2P业务和灰色金融相互交织肆无忌惮,风险相互迭加,横冲直撞的结果是“大象撞进瓷器店”,或将危及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管理者应有强有力的手段来遏制资本的魔鬼属性,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限,最大程度地减小灰色金融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