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优步Uber看准中国市场 上演逆袭大战
2015-07-30 15:57:52   来源:中国商贸网   评论:0 点击:

  如今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一代的消费模式,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优步Uber在中国发展迅速,用三大绝招取得了成功。  中国互联网领域是一

  如今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一代的消费模式,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优步Uber在中国发展迅速,用三大绝招取得了成功。

  中国互联网领域是一块庞大的蛋糕,不光是中国的股票市场看起来异常坚挺,从一个市场来看,中国也是大多数美国企业寻求增长的“福地”。相比于传统第一代来华发展的外国互联网公司,优步Uber更像引领了外资2.0时代——充分探索本地化。

  优步Uber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如果你只看到了各种热闹的脑洞大开的市场活动,那么你还远远不了解这门生意。《华尔街邮报》7月27日刊发了Bhaskar Chakravorti的一篇文章,以优步Uber为例,讲述了优步Uber在中国可以获得成功的三大“绝招”:满足本地需求、与本地巨头联姻、遵守本地政府规则。核心关键词就是本地、本地、本地。

  我们现在看一组数据,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850百万中产阶级。你很难想象如果不进入中国市场,企业怎么能保持长期的全球增长。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对美国公司来说,中国代表了至少3000亿美元的市场。据该委员所做的调查,93%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是五大最优市场之一;22%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是最优先考虑的市场。

  但是,很少有公司像优步Uber那样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据公司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的电子邮件,“中国现在代表美国以外最大的地区。根据目前的增长轨迹,中国很可能会在年底前超越美国,成为优步Uber最大的市场。”进入9个月的成都市,其优步Uber的每日搭乘数,是同期纽约的479倍。这个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市场,也是技术革命最为迅速的50个国家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优步Uber是怎样在中国获得增长的?

  优步Uber已经挖掘到的是未满足需求的“水库”: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城市,对运输系统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现有的出租车资源供给紧张,客户体验也无法令人满意。同时,中国的城市消费者已经习惯于用智能手机去满足各种生活需求。因此,使用一个APP来呼叫到车辆或出租车,并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对于中国城市消费者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出行方式。

  尽管如此,优步Uber在中国的进展遭遇到了竞争对手的“暗算”。因为在与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之争中,优步Uber近期被腾 讯旗下的微信屏蔽(微信的所有者腾 讯也是其竞争对手滴滴快的的投资方)。所有的这一切让优步Uber的“逆袭”更加引人瞩目。Bhaskar Chakravorti指出,优步Uber在中国获得的成功可以归于三招:

  一:满足本地需求

  2014年2月,优步Uber开始在中国正式运营,中文名为优步。2014年10月,人民优步作为一个非营利性产品推出,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重点在于提升本地创业经济对优步Uber的忠诚度。乘客除了获得更便宜、更方便的出行选择,还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务;合作司机可以获得增收机会。其他的创意活动也帮助了一些本地创业者,比如,优步Uber为一个电子商务公司kaola的用户提供了免费乘坐机会和kaola产品免费小样。这个策略是获得生态圈里消费者和创新企业的支持,从而影响更重要的大众群体。

  二、与巨头共“探戈”

  中国三大巨头BAT:百度、阿 里巴 巴和腾 讯,每个巨头都有它的核心优势,市场正在高度集中化。百度的优势在于搜索引擎数据,阿 里巴 巴在电子商务数据、信用与支付数据,腾 讯拥有社交数据。60%的中国手机用户的时间都花费在这几家巨头提供的app软件上。去年底,百度与优步Uber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并在它的地图和百度搜索上帮助推广优步Uber。阿 里巴 巴投资了快的,腾 讯投资了滴滴,今年2月14日,在资本的撮合下,滴滴快的正式宣布合并。

  三、配合政府政策,遵守本地法规

  除了Bhaskar Chakravorti提到的主动管理合作司机,为了配合独特的中国市场,优步Uber正在中国建立独立的实体,拥有独立的管理以及独立的总部——包括服务器设在本地、按要求申请增值电信许可证,引入中国投资者。优步Uber也非常注重对本地城市的贡献。优步Uber CEO Travis Kalanick在贵阳大数据峰会上表示,在“互联网+”战略下的优步Uber模式可以促进就业,减少上路的车辆,改善城市交通质量。

  优步Uber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这种形式也非常容易让人接受。希望优步Uber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大战 市场

上一篇:“看片神器”newifi新路由重磅来袭
下一篇:李厚霖不仅是行业里手更是外交家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商贸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商贸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商贸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贸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所有版权 中国商贸网 通用网址:www.smcnn.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mcnnn@126.com